震源深度與地震級數有關嗎?

  • A+
所屬分類:百科
廣告也精彩

在地震學中,震源是地震發生的起始位置,斷層開始破裂的地方,震源向上投影到地表即為震中。它是有一定大小的區域,又稱震源區或震源體。它是地震能量積聚和釋放的地方。震源在地球表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它是接受振動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深度叫作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于60公里的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300公里的叫中源地震,深度大于300公里的叫深源地震。對于同樣大小的地震,由于震源深度不一樣,對地面造成的破壞程度也不一樣。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范圍也越小,反之亦然。觀測點距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小于100公里的地震稱為地方震,在100-1000公里之間的地震稱為近震,大于1000公里的地震稱為遠震,其中,震中距越長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震級是地震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的多少來劃分,用“級”來表示。按震級的大小又可劃分為超微震、微震、弱震(或稱小震)、強震(或稱中震)和大地震等。震源的深度與震級的大小沒有關系。目前國際上一般采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級劃分法,即現在通常所說的里氏地震規模。里氏規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為底的對數,并選擇距震中100千米的距離為標準。里氏規模每增強一級,釋放的能量約增加32倍,相隔二級的震級其能量相差約1000 ( 32 × 32)倍。

大家都在看:

weinxin
←密封無憂公眾號
微信掃碼關注免費領取密封資料
密封圈
廣告也精彩

發表評論

您必須登錄才能發表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