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北京十大建筑,是北京于20世紀50~90年代3次評選的十個建筑。2009年3月,“北京當代十大建筑”評選活動啟動,這是第四次評選北京十大建筑。
第一屆
1959年
20世紀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是人民大會堂、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屬同一建筑內,即今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釣魚臺國賓館、華僑大廈(已被拆除,現已重建)、北京火車站、全國農業展覽館和北京工人體育場。
(其中,1959年評選時中國歷史博物館與中國革命博物館屬于同一建筑內,大廈分南北兩大部分,南半部設中國歷史博物館,北半部為中國革命博物館;1969年9月兩館合并后,改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1983年又恢復獨立建制,2003年合并重組為中國國家博物館。)
20世紀5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也可視為當時的國家十大建筑,它是建國10周年的獻禮工程。為迎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首都北京大興土木,建設包括人民大會堂在內的國慶工程,由于這項計劃大體上包括10個大型項目,故又稱“十大建筑”。1958年9月6日,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萬里召集了北京1萬多名建筑工作者開會,作關于國慶工程的動員報告。除了組織北京的34個設計單位之外,還邀請了上海、南京、廣州等地的30多位建筑專家,進京共同進行方案創作。建筑專家、教授、工人、市民都提出了自己的建議,人們對各項工程先后提出了400個方案,其中僅人民大會堂就提出了84個平面方案和189個立面方案,并結合工程對天安門廣場提出了多種規劃意見。1959年2月,當時的“十大國慶工程項目”最后確定。
周恩來總理提出“古今中外、皆為我用”的原則,全國的建筑界精英采用非常規的“三邊”工作法(邊設計、邊備料、邊施工),在10個月內高質量地完成了從設計到竣工的全過程,創作思路基本是自由的,并不忌諱曾經遭遇過批判的大屋頂模式(全國農業展覽館),也不拒絕西洋古典(人民大會堂)或類似前蘇聯模式(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同時包含著對新結構和新形式下的中國建筑的探討(民族文化宮)。而當時中國正處于西方的經濟封鎖之下,這其實是中國建筑師在封閉條件下進行的一次獨立的現代建筑創作探索。但在當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下,不可能產生普遍的建筑創作高潮。
第二屆
1988年
20世紀8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是北京圖書館新館(今國家圖書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中央彩色電視中心、首都國際機場候機樓(2號航站樓)、北京國際飯店、大觀園、長城飯店、中國劇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和北京地鐵東四十條車站。
1988年評選的20世紀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帶著國門初開后的懵懂與稚氣。這屆“北京十大建筑”從23萬張群眾投票中產生。評選出的中央彩色電視中心、首都機場候機樓、北京國際飯店、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長城飯店等建筑雖然手法不同,但基本是現代主義風格。長城飯店因為在中國首次采用了全鏡面玻璃作為維護體系,可能是與當時的國際潮流接近的作品。抗日戰爭紀念館、北京圖書館新館、中國劇院則明顯是現代主義建筑與中國傳統大屋頂建筑融合的折衷作品。而大觀園則是一座新建的中國傳統樣式園林。20世紀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在建造技術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在設計手法上也有新的探索,但它們所代表的當時北京新建筑的整體風貌卻表現出明顯問題。對北京這個歷史名城而言,現代化這把“雙刃劍”一方面使北京的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另一方面,也使皇城的傳統文化個性模糊不清,“四不像”的建筑處處可見。
大家都在看:
